当前位置 -> 首页 -> 文化园地->书画摄影

书画摄影

株洲民革:古楚之老莱子即隐士老子也——辩
作者:hncsmg   发布时间:2011/3/4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株洲市一中退休教师、株洲民革芦淞一支部  余深根

老莱子墓在株洲

    本人解放前在老家宋桥的下湾(现荷塘区四三O厂附近)曾居住过二年多。并在良图小学(余家祠堂)发蒙读书至三年级。下湾至余家祠堂约三华里左右。余家祠堂偏北约半华里的垄中有一座古墓,这座古墓就是老莱子墓。我们的同学们放学后经常弯道去老莱子墓地玩耍。我记得,老莱子墓地周围都是水稻田,墓比其他墓占地面积大些。有墓碑,碑上刻有字,但风化很厉害,字看不太清楚。事实上只有几岁的我,也不认识这些字。中间是凸起的坟,坟的周围有墓围,好像是石头砌的,风化了。还生长了一些杂草。墓口好像是朝着北面的宋家桥,宋家桥是一个较大的村落,附近有一条小溪,溪上有一座石板桥(故村名叫宋家桥),石板山路直通株洲。石板路经过我的老家下湾。石板路的左侧有一座较高的山峰,叫擂鼓岭,我记得岭下有庙。

    老莱子墓在宋家桥,老株洲人都知道,老莱子的故事株洲流传很广。当时是老少皆知。我还记得孩时听到的传说。“老莱子的母亲怀他时特长,怀胎七十年,生下一个小老头。身穿花衣服,两老大笑不止。”

    可惜的是,五十年代,因建国家重点项目四三O厂时, 我的老家、余家祠堂及老莱子的墓全部被平。造成墓已失,墓碑不知下落。现在落实缺乏物证。现在补救世主的办法只能是:我知情的老人写回忆录和去查湘潭县志寻找文字根据。

    老莱子墓在株洲宋家桥是千真万确的,是我亲眼所见的不争事实。

 

    一、古人之身世,特别是古代隐士之身也,很难得到较多的文字根据。这样只能以及正史为据,不宜过多地枉加猜测。史记卷六十三老子列传中司马迁写得很清楚:“或曰:老莱子,亦楚人也。”意思是说老莱子就是老年的老子。我们可以看“正义”注:“太史公疑君子或是老莱子。故书之到仙传云,老莱子楚人,当时世乱,逃世耕于蒙山之阳,莞葭为墙,蓬蒿为室杖,木为床,蓍艾为席,菇芰为食。垦山播种五谷。楚王至门,迎之。遂去至于江南而止。日鸟兽之毛可绩而衣,其遗粒足食也。”

    这一段补白,说明太史公根据当时的传说,他主观上早就肯定老莱子就是老子。否则他不会写老子列传中冒出一个老莱子来。并把隐士的清贫生活,写得这样活灵活现。“疑”是说明太史公的稳重。他手头实在缺乏文字根据,真正的隐士绝不会留文字根据给后人。切莫想他自己会写,我老莱子就是老子的文字了。后面老子年龄的传说,能活到一百至二百岁。又有传说,周太史儋也很有学问,且“儋”与老子的号“聃”同音。太史公在老子列传也记载了“或曰儋即老子”。随即写道“或曰非也。也莫知其然否。”立刻否定。

    二、同一地区古楚,同一年代,与孔子同时代,老子列传曰:“孔子适周,将问礼于老子,老子曰子所言者,其人与骨皆已朽矣,独其言在耳……”后面又写道:“或曰,老莱子,亦楚人也。著书十五篇,言道家之用。与孔子同时云……”难到这两位隐士没有关系吗?再者老子是道家的鼻祖。而老莱子著书十五篇,言道家之用。道德经和十五篇都收为道家教义。那么老莱子是否是道家第二鼻祖呢?否,两人应该是一个人。老子是古代思想家。老莱子影响同样大。

    例如:“老莱衣”,即老莱子穿的五彩衣。隐士老莱子,七十岁时还身穿五彩衣,模仿小儿的动作和哭声,以使父母欢心。孟浩然在《蔡阳馆》诗:“明朝拜嘉庆,须著老莱衣。”“莱妻”老莱子之妻,后用作贤妻的代称。据刘向《烈女传》春秋时楚王想聘用隐士老莱子,其妻告诫说:“可食以酒肉者,可随以鞭捶;可授以官禄者,为人所制也,能免于患乎?”于是夫妻二人逃往江南。有诗为证,庾信和裴仪同秋曰:“蒙吏观秋水,莱妻纺落毛。”白居易《晚秋诗》:“莱妻卧病月明时,不捣寒衣空捣药。”——摘自古汉语词典

    三、各种历史记载

    (一)辞源第三卷。老子篇:“老子即老聃。春秋战国时楚苦县人。曾为周藏书室史官。相传著“老子”(道德经)。主自然无为。今本分上下篇,五千余字。世传本有汉河上公与魏王弼二家注。1973年12月马王堆汉墓出土有帛书“老子”甲本和乙本”。

    老莱子篇:“春秋时楚隐士。避世乱,耕于蒙山下。楚王闻其贤,欲用之,老莱子遂与其妻至江南,隐居不出。著书十五篇。汉书艺文志道家有老莱十六篇,隋唐志不著录,久佚。见史记六三老子传“或曰,老莱子亦楚人也。”

    (二)辞海中册,老子篇:“老子。春秋时思想家,道家的创始人。一说即老聃,姓李名耳,字伯阳,楚国苦县(今河南鹿邑东)后乡曲仁里人,做过周朝“守藏室之史”(管理藏书的吏官)。孔子曾向他问礼,后退隐,著《老子》。一说老子即或太史儋,或老莱子。《老子》一书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。书中用“道”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,提出了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和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”的观点。但认为“道”是“夫莫之命(命令)而常自然”的,所以说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……”

    老莱子篇:“相传即老子。春秋末年楚国隐士。相传隐居于蒙山之阳,自耕而食。有孝行,年七十,常穿五色彩衣为婴儿状,以娱父母。楚王召其出仕,不就,偕妻迁居至江南。见《高士传》、《烈女传》、《太平御览》卷四百十三引《孝子传》等。《史记·老子列传》:“或曰:老莱子亦楚人,著书十五篇,言道家之用,与孔子同时云。”

    四、老莱子就是老子之我见

    隐士,应该定义为有成就而隐居的人。没有很大的成就,也无须隐居,就是普通老百姓。中国在文学艺术领域确实有不少隐士。只有极少数人因为他们的作品被披露而得到社会公认。例如古代一些诗人、散文家,因诗文得到后人的推崇,还有一些无名氏之作。在艺术界也大有人在。现在的民间艺人,和各民族、各地的非物质文化得到保护,也挖掘了不少隐士。但大部分隐士随历史长河而湮灭。

    但在政治思想领域的名人,在开始绝对不是隐士。一定会到历史舞台上表现一番。如果失败了,才会考虑归隐。如果时机成熟,还是会不甘寂寞,想法登台表演。

    上文说的老子是隐士,老莱子也是隐士。如果将两人作为一个人来看待,才显得完整,才合乎常理,才能看到真正的精神。

    从前段——老子段来看,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形成的条件和原因。老子青年时代是一个藏书馆的吏官。这样提供了他饱读诗书和了解中国前期社会(奴隶社会和原始社会)的经济、文化、人文图景。为他思想的形成打好了基础。我们可以读到《老子》是哲学著作,却明显带有诗歌的特征,所以,有人称之为“哲理诗”。有人称为“哲理散文诗”。它有韵而不严格;常用对句,也用排句,但并不刻意追求严整一律,不以文害辞,句式灵活多变,流畅自如;通过许多比喻使抽象深奥的哲理具体化、形象化。

    他虽则条件好, 自己也很努力。坐在藏书馆也写不出《老子》这部哲学巨著。主要是社会原因,提供了他创作舞台。

    在中国历史上,春秋时间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变革过渡的时期。而老子所处的春秋末期,正是阶级矛盾突出尖锐,贵族集团内部争斗激烈,诸侯间攻战无休,社会动荡不已的年代。像老子这样有思想的人会沉默吗?不会。他只会愤笔直书,拿出自己见解,走向社会舞台的前沿。这段时间,老子绝不是隐士。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。老子前半生遭遇坎坷,后来又失去了小小的官职,从统治阶级下层人物沦为庶民。像现在优厚条件的公务员,无缘无故变成了普通老百姓,何其痛心。想过去,看现在,找根源。

    老子认为,统治阶级强作妄为了,因此造成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病,给人民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和灾难。因而站到同情下层民众的立场,发出些不平的呼声。他揭露并批评剥削者的重税搜刮,说:“民之饥者,以其上食税之多也,是以饥(七十五章)。社会重患是统治者聚敛不已,挥霍无度的结果。”田甚芜,仓其虚。他认为苛法暴力、杀戮政策无济无事。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(七十四章)。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,得出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”(三十七章)的认识。他提出:“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”(五十一章)。提:“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”(二十五章)老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总原则是“无为而治。”

    老子的思想,当时东周王朝会接受吗?受到王朝贵族迫害,逃居鲁国数年。后回东周王朝,王朝内乱失败,又逃亡到鲁国,再回东周,官职也失。东周没戏了,只好去秦国。秦国会接受老子的思想吗?秦国正是处在扩充势力范围,采用强权政治。他的“无为而治”没有市场。被迫隐居,当起了隐士。秦国能容纳你这有抱负的隐士吗?你又不是秦国的子民,秦国站不住脚,只好灰溜溜地回到楚国。只能老老实实地过隐士生活,隐居子蒙山之阳,自耕而食。老莱子的生活开始。(此对接为个人推理,且看下篇:老莱子)。

    老子逃至楚,隐居在蒙山之阳。实现《无为而治》的治国家纲领之心亦未泯灭。老子之名太张扬,隐居只能改名换姓。 又不能改得太彻底,故在老子中间加个莱字。“莱”字之古意是轮子耕之闲地(不茅之地)。暗示,我老子是老莱子了,属于不茅之地,可以隐之。

    不巧,楚王发现了他的才干,要招聘他出仕,此时老莱有可能重新出山。可莱妻跟着他过足了流落各地担惊受怕的生活。出来劝阻。她告诫说:“可食以酒肉者,可随以鞭捶;可授以官禄者,可随以铁钺。今先生食人酒肉,受人官禄,为人所制也,能免于患乎?”刘向《烈女传》于是夫妻二人逃往江南。去过自由自在的老百姓生活。

    江南属于丘陵地带,交通不胜方便。但这带的人民朴实,对外来人不会排挤。最后老莱子选中了湖南株洲的宋家桥。这是一块仙地,北有仙庾岭,东有婆仙岭, 西有擂鼓岭,南有石板山道。中间是一片肥沃的良田(这里产的稻谷还属于进贡品)。想必老莱子夫妻过了数年安逸的隐居生活。所以这一带老莱子的故事特多。

    老莱子去世后,就安葬在这里。老莱子墓与众不同的是,一般人的墓葬在山坡上,老莱子的墓葬在良田中间。大概寓意为“与田园为伍”。墓口朝向北方,大概是眺望故里。

    这样老子(老莱子)的出生、做官、巨著、逃难、隐居、归土等脉络非常清晰。老子的丰功伟绩永远流存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上一页:李济深的历史功绩
下一页:孙中山先生与植树节
    
版权所有:民革长沙市委员会主办 湘ICP备14008477号 技术支持: 索天信息
地址: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255号民主党派大楼4楼 邮编:410002 电话:0731-85112343 85111596 传真:0731-85111127